為何國內藝術生選擇出國讀藝術、設計呢?
為什么出國讀藝術、設計?
A.中西藝術教育的本質差異
作者:王受之,1946年生,廣州人,設計理論和設計史專家,現代設計和現代設計教育的重要奠基人之一。現為美國設計教育最高學府———美國藝術中心設計學院教授,美國南加州建筑學院教授,中國汕頭大學長江藝術與設計學院院長,加拿大楷碩(CAS)建筑設計有限公司總顧問。
中西方創意教育的差異之一:左腦型的思辨、批評培養:理論課程目的性和本質性的差異。
在所有的西方藝術和設計教育中,“批評”(criticism)是作為非常重要的課程提出了的,這個課程核心是批判、分析能力的培養,基礎是對藝術、設計的了解和認識。有些藝術院校對理論課程要求得比較突出,包括美學(Aesthetics)、本體論(ontology)、語義學(semantics)、現象學(phenomenology),也突出工作室實踐(稱之為:studio praxis,是培養觀察能力的工作室:empirical investigation)。這些課程在越來越多藝術院校中開設。目的性很明確,就是要提高學生的創意思維能力。簡單一點說:創意思維的培養,在兩方面:史論方面的大幅度提高和強調,具體設計課程中導師的引導;而解決問題能力、創造能力的提高,則是在設計創作課程中有導師引導形成的。因而,設計專業課程、設計理論課程在西方的藝術學院中地位是勢均力敵、同等重要的,而在中國眾多的設計學院里,設計專業課非常突出,而理論課可有可無。問我中西方創意教育差異在什么地方,我說這是最大的差異。
西方藝術教育沒有固定的課程模式,有很大的自由度,著重點在于培養學生的創意思維、創作能力,在設計類中,則更加在這個基礎上培養學生觀察問題的敏感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西方純藝術,早已經取消了繪畫訓練、造型訓練,是一種純粹的思辨訓練。所謂“fine art“,就是思辨訓練而已,作品本身不重要,這一個發展,是西方藝術教育和國內藝術教育的最巨大的差異,在西方的藝術專業上,整個教育過程,是一個近乎尖刻的尖銳文化協商(acrimonious cultural negotiation);到西方學習純藝術,學什么呢?就是學這個尖刻的尖銳文化協商能力,尖銳的意見沖突、辯論,設法通過協商達到共識,如果國內的人去看西方純藝術的教育,就會覺得他們整天僅僅開討論會,老師帶頭“侃”,學生都培養成“侃爺”,上討論課,“口水多過茶”的唾沫橫飛的辯論,并不在乎最后的作品如何,因為當代藝術是無標準的,也不存在嚴格意義上的理論權威。所以才叫做“文化協商”。
這種教育方法國內大部分的人肯定不認可,但是,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這種教學方法培養出來的學生在其他學術領域也都具有比較強的表現力,因為現代藝術和設計教育主要鍛煉他們的右腦,左腦和右腦的不對稱發展(delateralizing their thinking),因此,這種“尖銳的文化協商”教育,事實上是培養一種類型的思辨人才,使得他們在未來其他的領域中有比較突出的發展,有些人說,西方現代的純藝術專業不出藝術家,但是出其他學科的人才,大概就是指得這個結果。
中西方創意教育差異之二:缺乏“完全腦”的培養概念。
人的左腦負責邏輯思維,右腦負責形象思維,左腦是講道理的、處理系統知識的、處理語言能力的,右腦是想象的、創意的,這個理論是當代創意教育發展的核心。因為是藝術專業,需要創作,除了用左腦到極致的思辨能力培訓之外,就是用右腦進行完全下意識的創作,他們認為只有這樣的創作才是“真”的藝術。正因為如此,他們對左腦右腦通過藝術教育訓練而達到更高的創意性很注重,特別是對主管直觀思維的右腦研究,通過繪畫、造型技法刺激右腦的發展,是一個西方很普遍的理論方向。差不多每個美國的藝術學院在理論教育中都有用右腦畫畫這類的訓練,大腦分為左右兩個半球,左半球稱謂左腦,右半球就稱為右腦,它們主管的功能有區別。
這個理論已經有四十來年的發展歷史了,最早是美國的心理學家羅杰.斯皮利(Roger W Sperry,1913–1994)在1960年代就提出的左腦和右腦不同訓練的理論,特別在提出創造力的培養,需要很早就通過右腦訓練達到。之后,更有學者提出左右腦同時發展的全腦理論,心理學家吉爾福特(Joy Paul Guilford ,1897, - 1987)首先提出了全腦思維的概念。他在對創造力進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智力三維結構”模型。吉爾福特認為,人類智力應由三個維度的多種因素組成:第一維是智力的內容,包括圖形、符號、語義和行為等四種;第二維是智力的操作,包括認知、記憶、發散思維、聚合性思維和評價等五種;第三維是智力的產物,包括單元、類別、關系、系統、轉化和蘊涵等六種。這樣,由四種內容、五種操作和六種產物一共可以組合成4×5×6=120種獨立的智力因素。
從西方國家到日本,從日本到港臺、東南亞,在國內也有反應,聯合國倡導在21世紀全面開啟人類智慧工程——全腦工程。而全腦工程的實質和核心就是開發人,特別是兒童的右腦。研究顯示,人的左右腦分管不同的功能,左腦稱為“學術腦”,主要負責語言、邏輯、數學和分析等功能,簡單地說就是運用邏輯思維把事情條理化。一般的系統學習都是在用左腦。右腦又稱“藝術腦”,主管韻律、圖畫、想象、情感、創造力。一個人是否具有創造力和想像力,右腦起著重要作用。通過舞蹈訓練、畫畫、聽音樂以及讓孩子做簡單的設計等,都對右腦發育有極大幫助。一般來講,兒童在6歲以前是開發右腦的黃金時期,如果錯過這個時期,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傳統“填鴨式”教育的影響,孩子將會變成只會使用左腦思維的“左腦人”,成為不善于創造、不善于創新的“機械人”。現在的情況是大部分進入藝術學院的學生,多半是沒有訓練過右腦的“左腦人”,如何在藝術學院中彌補右腦不足,就成為創作課程需要刺激的焦點了。
美國這方面的教育相當發達,我在好幾個藝術學院里都遇到過好幾位心理學方面的專家,在教授右腦開發、右腦創作的課程,的確發現少部分學生能夠通過這個訓練,在創作上有很大的突破。
B.海外游學是藝術家、設計師成長的必經之路(V-ART雜志)
“二十年前,我呆在紐約曼哈頓的下東城區,一個亂糟糟的地方。1987年,安迪·沃霍爾因醫療事故突然離世,這個消息使城市黯然失色,大家都沉浸在傷感之中。一個不可思議的人離去了,隨著那些確實的、離奇的、虛榮的與他相關的變遷、人物、事件,如同一塊巨大的磁石突然失去了磁力。那一天是1987年2月22日。
——《我將是你的鏡子:安迪·沃霍爾訪談精選》序
21世紀,新一波的藝術浪潮,應該誕生在成長于西方的中國青年藝術家群體中,而發源地是在中國。
從中國各個藝術領域重要的藝術家成長歷程中,不難看出紐約、倫敦、巴黎等重要藝術中心,是藝術家必然會去的朝圣地。
部分重要藝術家的游學信息,供大家參考。
世界著名華人藝術家、設計師游學、海外學習一覽表(排名不分先后)
藝術家 |
藝術領域 |
海外學習經歷 |
艾未未 |
當代藝術家 |
Parsons帕森斯設計學院(美國紐約) |
吳冠中 |
藝術家 |
巴黎美術學院 |
貝聿銘 |
建筑師 |
哈佛大學建筑系 |
陳丹青 |
畫家 |
美國紐約學習 |
蔡國強 |
當代藝術家 |
日本、美國游學 |
徐冰 |
當代藝術家 |
美國游學 |
李安 |
電影導演 |
紐約大學(NYU)導演系 |
Alexander Wang |
時裝設計師 |
Parsons帕森斯設計學院(美國紐約) |
劉清揚 |
時裝設計師 |
中央圣馬丁CSM(英國倫敦) |
許江 |
中國美術學院院長、畫家 |
美國伯克利大學研訪 |
潘公凱 |
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畫家 |
西德漢堡美術學院自由藝術系研修 |
51藝術留學網官網:http://liuxue.51meishu.com/
51藝術留學網QQ:2693250856
更多關于美術留學的新聞
- 2023北服國際大學預科項目招生簡章(日23-02-20
- 2023年上海戲劇學院藝術留學課程招生23-02-19
- 英國藝術預科留學申請條件有哪些21-08-03
- 2021年中央美術學院國際預科招生簡章(21-06-17
- 四川美術學院2021年國際本科預科招生21-06-17
- 四川美術學院2021年國際碩士預科招生21-06-17
- 國內藝考和日本美術都有什么區別?21-06-10
- 藝術留學預科如何申請21-05-20